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如何进一步推进教育内涵发展、育人方式转型、教育评价改革?10月28日下午,东莞市召开2022年高考工作交流暨普通高中“双新”省级示范区建设推进会(下称“推进会”),副市长黎军参加会议并讲话。
今年是广东新高考的第二年,面对疫情形势严峻等多重考验,在市委、市政府有力指挥下,东莞多部门联动攻坚克难、通力协作,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各项组考工作,顺利实现平安、温馨、暖心、公正高考目标。
今年东莞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在去年基础上继续稳步提高,高考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整体实力保持在全省较高水平,同时在特色人才、多元化培养等方面也取得良好成效。活动现场,黎军对成绩的取得表示祝贺,也对所有为高考付出努力以及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表达敬意,她指出接下来全市教育系统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根本遵循,聚焦关键、强化措施,在推动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作为。
强化顶层设计,推进“三区”共建共融共享
2020年8月和12月,东莞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和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2021年11月,又成功入选广东省教育厅遴选的首批5个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区(以下简称“三区”)。
自去年以来,在省教育厅和省教育研究院指导下,东莞认真编制“双新”省级示范区建设三年规划,邀请专家开展论证指导,遴选“双新”市级示范校,扎实推进“双新”省级示范区建设。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明确提出要‘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的要求。”黎军说,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她强调全市教育系统,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根本遵循,切实增强推动全市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要聚焦关键、强化措施,在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在教育内涵发展、育人方式转型、教育评价改革、“双新”示范区建设等多方面展现新作为。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叶淦奎指出,接下来东莞将从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强化统筹联动,推进“三区”共建共融共享;强化示范引领,争当“双新”实施一流示范;强化教研指导,发挥专业支撑作用;强化机制保障,确保稳妥有序实施等五大举措着手,把“双新”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工作作为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和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以此推动全市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
其中,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完善“行政-教研-科研-学校”四位一体机制,通过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选科走班管理、智慧教育、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等保障体系建设,探索学校整体性、创造性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实践路径与实践模型。在“三区”共建共融共享上,要以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为引领,将“三区”建设及东莞“品质课堂”行动密切结合起来,一体谋划、统筹推进。
遴选首批10所普高“双新”实施市级示范校
成绩取得来之不易,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全市高中学校如何进一步谋求新作为新发展?推进会上,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东莞市第一中学、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虎门中学、东华高级中学等6所学校作为代表,现场分享学校高考工作和特色发展的经验与创新探索。
作为全省普通高中“双新”实施省级示范校之一,松湖莞中分别为学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设计“双新”建设三年规划,构建全面育人体系,追求高质量特色发展,通过分层分类培养学生,满足学生多元个性化发展需求;一中以“双新”建设积极拥抱教学改革,学校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和完善,激活学校与学生内生动力,抢课、走班、个性化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常态。
六中从学生生涯规划入手,学生入校即进行生涯教育,以此提升学生生涯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未来;虎门中学围绕铸魂、强心、提质,立足双特色、聚焦新课程、提升办学品质;东华高中强化德育课程、活动课程以及高效课堂,以三大品质课程为学生成人成才奠基。
围绕育人转型与变革,五所学校从不同角度做介绍。与此同时,东莞市教育局还特别组织全市高中学校制作“双新”示范区建设成果展板,展示各学校实践经验与成果,供与会嘉宾进一步交流。
推进落实“双新”实施示范区工作,学校是参与主体,也是重要的参与力量,当前东莞不仅编制《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区建设三年规划》,还在东莞中学、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被评为首批普通高中“双新”实施省级示范校的基础上,遴选东莞市第一中学、东莞实验中学、东莞市常平中学、东莞市塘厦中学、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东莞市粤华学校、东莞高级中学、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东莞市第五高级中学、东莞市厚街中学等10所为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市级示范校”,旨在进一步汇聚具有示范作用、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经验和成果,积极在全省普通高中“双新”实施工作中发挥示范、引领和帮扶作用。